-
上海爱萨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以细胞药品为主要产品方向的生物制药公司。公司以“专注细胞制药,铸就卓越品质”为己任,致力于成为细胞制药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创始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来自国际领先的细胞药品研发机构及细胞药品生产制造企业,以国际领先的前瞻视野引领公司及国内细胞制药产业的发展。目前公司团队以自身为实践,借鉴国际细胞制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已率先为国内细胞制药产业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
4.1 布局
以前瞻视野洞察细胞制药产业方向,提前布局并进行技术积累,厚积薄发。2012年,iPSCs技术获得诺贝尔奖,公司创始团队敏锐地洞察到制药行业新方向的到来,于2013年回国创立爱萨尔,投入到国内尚处空白的细胞制药行业建设中,致力于成为细胞制药领域的领军企业。由于当时国内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是以卫健委监管的临床研究开发方式,不符合国际通行的以药监为监管的药品开发流程,无法真正打通产业化路径,因此,公司从2013年至2016年以技术积累为主,同时等待监管政策可实现产业化的契机。在此期间,公司自主研发并积累了iPSCs诱导及分化技术、各类干细胞高效扩增技术等,获得了十余项发明专利。2016年底,国家将细胞治疗产品作为药品审批,由国家药监局进行监管,其监管方式与国际同步,正式开启了细胞治疗的产业化时代。公司凭借技术积累及团队成员国际领先的生产制造经验,参与了国内首个细胞药品指导原则《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制定,率先建立了间充质类干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在此平台上开发的治疗膝骨关节炎间充质干细胞药品(IxCell hUC-MSC-O)于2019年成为国内首批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的在研干细胞药品,目前也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III期的在研干细胞药品,其产业化过程一直引领着国内细胞制药行业。后续公司以间充质类干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成功经验及前期技术积累,迅速建立起了诱导多能干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及免疫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覆盖细胞制药全领域。
结合自身产品推进实际情况,发现上下游产业链短板,通过自主研发或产业合作方式,进行产业填空白或补短板。由于国内细胞制药行业起步较晚,相关上下游产业存在短板或空白,公司在自研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前瞻意识或监管提醒,已总结了未来产业化过程中关键制约因素,并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的形式进行了提前布局。
-
4.2 国内细胞原材料的伦理问题
4.2.1 国内遗传资源管理现状
细胞药品的生物原材料取材自人体组织,受到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的管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了禁止买卖人类遗传资源(科学研究依法提供或者使用人类遗传资源并支付或者收取合理成本费用,不视为买卖)。目前国内缺少符合监管要求的生物原材料管理机构,这将会成为限制细胞制药产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司在IxCell hUC-MSC-O临床试验申报过程中,国家药监局专家就建立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原材料的供应体系也给出了提醒: “如本品作为一种药品开发,如何持续获得关键性原材料脐带?假如今后经过临床试验能够成为治疗用药品,如何能够保障商业化生产供应(不同于目前临床试验研究阶段的知情同意,带有商业化生产性质)?,请申请人提前考虑相关的伦理、法律事务和捐赠者权益保障等责任和义务。”
4.2.2 国外遗传资源管理情况
美国的细胞治疗行业起步较早,已经拥有较为完善及成熟的商业化阶段生物组织捐赠体系。美国的组织捐赠严格遵循志愿捐献及捐赠过程非盈利的原则,由专业的组织库管理机构进行组织的采集及管理工作。由美国FDA和美国组织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issue Bank, AATB)共同构成对组织库的监管体系。组织需求企业只需要向组织库管理机构提出组织具体需求及用途即可获得合规的组织来源,组织库管理机构将按照监管要求提供从制定组织采集计划、组织捐赠的实施至后期跟进的全套服务。整个过程由组织库管理机构与医院、捐赠者及监管部门直接对接,并完成必要的合规手续。
为解决商业化阶段生物原材料相关问题,公司一直与各方公信力机构进行沟通磋商,建议参考国际上相关组织捐赠管理经验,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与监管部门一起,建立一个专业的非盈利性的组织库管理机构,为细胞与基因治疗企业提供组织捐赠及采集服务。在整个服务体系中,企业提出组织需求,组织库管理机构负责按照监管要求提供组织采集服务,组织捐赠及采集所涉及的与医院及捐赠者的直接对接内容由组织库管理机构进行。
4.2.3 现阶段用于细胞药品生产制造的关键原材料
临床级别细胞培养液及其添加试剂尚无国内自研产品,细胞制药企业仍主要依赖进口。未来在商业化阶段将会面临货期、成本、国际局势等供应链方面的风险。公司在进行核心管线开发的同时,依托三大平台,分别进行了适合于不同细胞类型的临床级别细胞培养液的开发,并申请美国FDA药品主文件(DMF),使自研细胞培养液拥有国际权威背书,为未来商业化阶段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的国产化做好准备。
4.2.4 现阶段用于细胞药品生产制造的其他配套设施
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商业化后,其关键的硬件投入为自动化生产灌装线。在前期研发小试阶段,细胞药品的手动及半自动灌装设备由比利时企业垄断。为控制商业化阶段的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公司已提前布局,经过严格遴选及对比,与数家具有前瞻视野的企业进行细胞治疗产品商业化灌装线的合作开发,致力于打破国际垄断,保证商业化生产过程的产线稳定及成本可控。
在临床试验推进过程中,为标准化细胞药品的复苏及使用过程,确保药品的正确使用,降低终端医生的操作门槛,最大限度地方便使用,使IxCell hUC-MSC-O能够下沉至最基层医疗机构,惠及最大量的患者人群,公司与国内某军工企业合作开发了自动细胞复苏仪,首批测试产品已投入IxCell hUC-MSC-O临床III期试验中,极大地方便了给药过程。
4.2.5 细胞药品安全性检测第三方平台搭建
细胞药品商业化阶段,需要由成熟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制药企业提供准确高效的质控检测服务,为监管提供依据,同时也进一步保障药品商业化阶段的安全性。目前国内没有适合于细胞药品的检测体系及检测机构。公司在IxCell hUC-MSC-O开发过程中,结合细胞药品的特点,开发了十余种经过验证的细胞药品安全性检测方法及试剂盒,形成了细胞药品安全性检测体系,以此为基础,与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联合建立了“细胞质量功能检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共建完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专注于细胞药品安全性检测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
4.3 依托国际领先的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打造中国细胞制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由于化药时代我国以仿制药为主,且细胞制药的起步较国际起步晚,使得国际同行形成了“中国缺少成体系的细胞制药产业”这一刻板印象。公司依靠核心团队的国际经验,达到了国际领先的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产品管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在平台建设及产品开发过程中,致力于以自身实例为代表,向国际同行展示中国细胞制药的真正实力,扩大中国细胞制药产业的影响力,逐步纠正国际同行的刻板印象:
A)2019年5月,IxCell hUC-MSC-O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成为国内首批进入临床试验的干细胞药品,证明了公司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的搭建已基本完成。2019年底,公司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高歌博士在北京会见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Ferid Murad教授,为其介绍了国内细胞制药产业飞速发展的现状以及公司先进的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寻求与国际同行全方位的合作。
B)2023年底,IxCell hUC-MSC-O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III期试验的干细胞药品,证明了公司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已成熟,商业化制备体系已形成,解决了细胞药品产业化路径中的主要技术难点。根据美国FDA相关数据显示,药品的药学研究(CMC)是药品商业化获批的关键难点之一。细胞药品主要有效成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其效价的测定是CMC过程中的关键难点之一。公司联合创始人及首席运营官杨帆博士于2024年3月在波士顿举办的第三届 Cell Therapy Potency Assay Summit上向国际同行分享了IxCell hUC-MSC-O在开发过程中解决效价测定难点的主要策略及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认同,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反响,为证明中国细胞制药产业的先进性、扩大中国细胞制药产业影响力开了先河。2024年5月29日,杨帆博士将在温哥华举办的 ISCT 2024 Annual Meeting担任讲者及圆桌论坛嘉宾,进一步宣传中国及爱萨尔细胞制药生产制造平台的先进性。后续爱萨尔将结合自身平台优势,频繁与国际同行交流,扩大中国细胞制药产业的影响力,改变国际同行的刻板印象。
-
4.4 着重人才梯队的建设,多种方式培养适合细胞制药的产业人才
一个行业的良好发展需要依靠各级人才的共同努力,因此搭建好人才梯队至关重要。由于国际细胞制药行业起步较早,已有一批顶尖的产业化人才,国内也有相关顶尖人才在跨国企业或国际顶尖研发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因此首批核心人才的建设应依赖国际产业人才的回流,以良好的人才政策吸引顶尖人才的回流,进行细胞制药产业上层框架的搭建。爱萨尔公司得益于具有前瞻性的核心创始团队自主回国创业,率先搭建了细胞药品生产制造平台,才走在了国内甚至国际的前列。
因国内细胞制药产业刚起步,缺少相关技术人才,因此其他骨干人员及基础技术人员需要以核心人才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培养。公司通过十余年探索,形成了技术骨干及基础技术人员的自主培养体系。公司技术骨干以应届高校本硕博毕业生为主,通过核心技术人员制定的内部培养体系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公司与各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的联合培养协议进行学历提升培养,形成一批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公司基础技术人员以与高校建立定向培养班的形式,整建制培养引入,现阶段已与上海震旦学院形成了每学期约30人的定向班,由公司定制课程,定制培养,定制实习,通过实习考核后即可快速融入公司的生产制造体系。
参考资料:
1、医药资料库:药物从何而来——药物发现历史概览
2、精准药物:【药物】神药阿司匹林
3、南京药学会:闲谈早期化学制药行业的发展过程
4、新民周刊:发现青霉素:人类抗菌史从此改变
5、蒲公英Ouryao:单抗发展史,看这篇就够了!
6、抗体圈:抗体药物的发展史
7、生物制品圈:单克隆抗体技术简史及经典药物
8、爱康得生物:从抗体到抗体药物的百年历史
9、药融圈PHARNEX:核酸药物研发新时代
10、赛业大讲堂:深度好文:间充质干细胞的前世今生